班機系列,獻給我最愛的藝術,在一攤腐朽的爛泥之中,若能找到一顆比較亮一點的鑽石,則非藝術莫屬。現實如何將人摧殘,藝術如何將其彌補。在我的現實人生中,有些平凡、乏味,甚至失衡,但總在最陰暗的角落裡,看見幾件動心的創作,並帶領我逃脫。就彷彿一架飛機,可以逃離、亦可以飛翔。A01號不是第一架班機,只是在Solace的第一班航線。
主題:企業與藝術組織的夥伴關係
主講人:胡氏藝術董仔──胡朝聖
性格:藝術家外加夢想家,性格八面玲瓏,喜好啤酒。
講話略帶陳勁甫風格,直接、但不賤。
辦過現金卡只為了策展,曾經窮途潦倒,然後賺進大把鈔票,但不有錢。
因為把愛都奉獻給藝術,只為了策展而策展。
藝術和企業之間,存在著非常微妙的關係。有人問:「當一個策展人的工作,和公關公司是否有高度的相似性?」他的答案是否定,外加肯定。胡朝聖只想要專心玩藝術,但無可避免的事,如果想要與藝術合作,或是推廣藝術,讓更多人能夠接觸、接受,那麼從藝術的小眾,擴大到企業所象徵的某種大眾,就是一件極為重要的事。這之間的connection,必須要巧妙的連結,但是不失其獨立。策展人就像是一個翻譯者,存在於藝術家和企業主之間,藝術是獨立而主觀的,企業不見得能認同,這時所需要的,就是這個「溝通」的角色。
例如,和企業界談藝術有多高尚,他們一定不明白,聽了之後就拋諸腦後。大企業是如此,中、小型企業更是不用談。由於我爸就是在做電子廠加工,算得上是臺灣的代工型中小企業,所以我十分明白,當你明天都在算那些毛利、賺取價差,以量的累積來賺錢時,藝術對你而言,其實沒有關注的餘力。相較於藝術,吃飽飯比較重要。所以講到這邊時,我心中的感觸很深。那麼,要用什麼樣的語彙去和企業溝通呢?換種說法、換個位置和腦袋是比較好的做法,他們也許不懂藝術,但懂得行銷,一場展覽能帶來的周邊效益,是超乎他們所想的;也因此,與其花這個錢去打廣告,不如策展,除了節省預算之外,也提升了企業在社會中的形象。這些話聽起來現實,但實際上就是這麼一回事,策展人以一種巧妙的方式,讓企業了解藝術,也從中,幫助藝術和藝術家,萌芽滋長,達到互惠、互利的效果。
但其實還有一個更快的方式,那就是和富二代或大老闆做朋友,直接感染他們,讓他們主動喜歡上藝術。多認識朋友是必須的,因為喜歡解決別人的問題,也因此更能觀察在不同位置上的人,他們的腦袋瓜在想些什麼?什麼是他們關注的焦點?他們的煩惱又是什麼?這樣細膩的觀察,也是從事藝術工作者,最重要的資產。結合時下流行的趨勢,便能抓住當代的脈絡,若要能感動人心,最好的方式就是「將心比心」,當你把光環留給別人時,最終,總會返回你的身上。
= 下集待續=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